2024年6月11日配资炒股交易网站,一位英国老大爷在网上做“白人饭”的视频成为了国内互联网上最火的视频类型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短时间内就有数以亿计的网友在各种短视频平台上观看这位大爷用简单的面包、黄油和一点火腿片、蔬菜叶做午饭;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少国内网友表示:看完他做饭/吃饭,感觉自己还倒欠身体热量。
这种“白人饭”类型的食物也被网友戏称为“干巴烂吃”;
其中“干巴”取汉语意义,表示欧美人大多食用那些比较干巴、缺少水分的食物来烹饪;
“烂吃”则为英文lunch(午餐)谐音,同时代指这些“白人饭”有着令人不敢恭维的外观与难以下咽的味道。
一年时间过去,没想到已经有人开始尝试着食用一些比“干巴烂吃”更离谱、甚至很难称得上是食物的饭了;
展开剩余82%它们包括但不限于“人饲料”和“冻门”系列食物。
前者指的是将一系列人体所需的营养以粉末形式混合的代餐,在食用时只需要舀几勺、再用开水冲泡即可。
这种看上去好像十分高端健康,又十分方便的食物深受那些工作忙碌、无暇烹饪,甚至连点外卖的时间都没有的打工人们青睐;
上到白领程序员,下到外卖员快递员,不少人都会在下班之后回到家就冲上这么几勺。
所谓“冻门”则更简单直白,其是“XX门派弟子”的简称;
也就是在相对闲暇的周末,将一周的饭餐提前做好,统一放在冰箱当中冷冻/冷藏,待到周中上班的时候再将其拿出来加热食用。
这种方式相对于前面的,相对而言还更健康一些,只是这种为了节省时间而自制的“预制菜”,看上去有点辛酸。
但这种情况是大多数打工人都会理解的。
相信这样的场景是绝大部分职场人所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
早上通勤高峰时期,身穿职业套装的打工人在地铁口、电梯上或者是写字楼过道里拿着刚买的包子大快朵颐;
午休时间之前,写字楼、商铺外来来往往的都是外卖员——他们为那些没时间准备午饭的打工人们送去午饭,当然,他们自己也是打工人;
凌晨的24小时便利店里,有穿着体面却满脸疲惫的人们购买泡面等方便食品当夜宵……
“吃饭”对于人类而言,原本是一件严肃乃至神圣的事情:
原本“生”的食材经过人类文化的加工之后,成为既能饱腹又可以提升生活品质的“熟”食;
餐桌本身也是交换信息、增进感情的场域,所以最起码需要一整块的时间来进行。
但在现代社会中,吃饭的这种“神圣性”或者说简单的“仪式性”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鲍曼(Zygmunt Bauman)在看待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时,敏锐的发现:
当代资本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有“即时性”的特点,无论是工作、会议还是交接等任务,一般会要求马上回复或者尽快完成;
某办公软件也是“识时务”的推出了“消息已读”功能,这导致很多打工人的时间被分割为破碎的片段式时间,以至于无法腾出整段的吃饭时间。
除此之外,人们对于“吃饭”的认知也逐渐被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现代社会的工作要求所解构。
“吃”这件事情本身并不仅仅是摄入营养这么简单,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饮食已经衍生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文化。
比如时下非常流行的所谓“电子榨菜”的说法:
人们可能没有时间去吃很好的饭,但他们可以在外卖到手上的时候,打开一些比较“下饭”的视频或影视,来增添吃饭这一行为本身的滋味。
这种“下饭”的观念就是独属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一种内涵——吃,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香。
但很多打工人迫于无奈,将食物省去了消化的部分,转为直接摄入各种营养元素;
这种颇有些本末倒置的行为也体现出“价值至上”的价值观对人们身体的规训,以及将身体工具化的可悲现实;
原本身体分解食物、食客获得快乐、机体得到营养,但“人饲料”的出现,使得分解和快乐全部消失不见;
人们只是机械的吸收养分,将韦伯(Max Weber)所说的工具理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甚至还有某网络公司禁止员工在工位上吃饭,理由竟然是“影响工位卫生环境”。
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连吃饭这样一件事都不得不将就配资炒股交易网站,那么毫无疑问我们的生活是不幸福的。
发布于:河南省申银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